使命與夢想:高二適草書解讀
曹 洋
內容提要:高二適以章草為突破口專攻草書,既是自身實踐的需要,更是出于振興草書的使命感。在完成重振章草的使命的過程中,也鑄就了高二適的夢想,即與王羲之同守草書長河的兩端。高二適的草書創作與其國學研究互為表里。厚實的國學底蘊為高二適草書創作提升必備的文化支撐,周易、老莊為高二適的草書創作提供了必要的哲學思辨。高二適對草書創作感性的把握和理性的深度思考,為草書學創作提供了一種縱橫捭闔、感性與理性互融的審美思維方式。多元的古典符號,增添了高二適草書的藝術含量,使他能從古典中突圍,立自己的高氏“家法”。
關鍵詞:使命與夢想 國學與草書 理性與感性 守古與創新
高二適(1903-1977),江蘇姜堰市興泰鎮小甸址人(解放前屬東臺縣)。原名錫璜,號舒鳧、麻鐵道人、高亭主人等。一生精研文史哲、書法與詩詞,博涉諸家,自出新意,成就卓著,與胡小石、林散之、蕭嫻等并稱為“金陵四老”。高二適25歲考入上海正風文學院,27歲考入北平研究院為國學研究生。33歲應陳樹人之邀任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辦事員、科員。后任立法院秘書,曾兼任朝陽文學院和建國法商學院教授。1963年經章士釗引薦,被聘為江蘇省文史館館員。1965年,與郭沫若就《蘭亭序》真偽相抗辯,引發出影響深遠的“蘭亭論辨”。
在“金陵四老”中,高二適以其耿介狂傲的個性,守古出新的精神,鮮明的書風,獨開一面。他帶著使命與夢想,一頭扎進書壇,在自我王國里自由馳騁。他的使命就是要“昌明章草”,弘揚草書藝術;他的夢想就是在草書史冊上留下芳名,而且要與王羲之比肩而立:“二適,右軍以后一人而已。” 【1】——他說出了千百年來多少人苦苦追求而又不可企及的夢想。但他沒有被自己的夢想所迷惑,也沒有游離在自我狂妄的幻覺里,而是消釋在每日的臨池悟道生活中。在孤燈瘦影下,他將國學研究、書學研究、草書創作三駕齊驅,并以此締造出屬于自己的草書宮殿,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傳奇。
一
我們可以根據高二適對草書的研究和創作風格特征,將其草書之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1954——1969年):立志“昌明”草書,創作處于整合起步階段。
高二適以章草為突破口專攻草書,既是自身實踐的需要,更有振興草書的強烈責任感、使命感。他在《新定急就章及考證自序》中言明:“慨然于章草不振”,【2】而欲“為昌明章草,推尊草圣之功,恩承先而啟后。”【3】這不僅是復興草書藝術,而且是回歸草書本體。在完成重振章草的使命的過程中,也鑄就了高二適的夢想,即他要端坐于草書的圣壇。他用得最多的閑章是“草圣平生”,并將書齋命名為“證草圣齋”,這是明志,更是宣示著自己的使命。高二適請王一羽為己篆刻這兩枚印章,并賦詩以贈:“證圣何如得圣名,龍蛇飛舞豁平生……多君鐵石明吾志,五百年前孰我爭?!彼鸵瑥垼◤埿瘢﹦偎兀☉阉兀弊窌ネ豸酥⑴c之平起平坐:“右軍以前無二適,右軍以后乃有二適,固皆得其所也。”【4】這一時期,高二適以巨大的勇氣和膽識,幾乎拋棄從前的一切,另辟蹊徑,從零開始,他用自己研究章草的成果指導自己的草書實踐,其創作有兩大系列,一是以宋克為核心的章草系列,章草的用筆、意趣隨手拈來;二是以二王、懷素、唐太宗為中心的小草、大草系列,線質勁挺,線條連綿,氣勢奔放。但此時章草、今草、大草處在整合期,“四體書”基本停留在繼承宋克的層面上,自己的風格特征還沒有充分突現出來。高二適的草書始于研究,終于創作,用“四體書”書寫的《新定急就章及考證》專著是這一時期重要收獲。
第二時期(1969——1975年):草書創作進入成熟期,“四體書”以鮮明的風格獨標于書壇。
1969年,“九月十一日午夜,碑帖書籍三千五百余冊,突被地方‘收藏界’及居委會二部等假查戶口之名,連宵絕載而去,一病彌年。僅存《淳化閣帖卷七?王羲之書二》一冊,夜便狂書十紙?!薄?】這場劫難摧殘了高二適的身體,卻催化出夢想飛翔的翅膀。沒有書籍閱讀,沒有碑帖研習;沒有因襲的程式,沒有諸體的隔膜,反而解放了心靈的桎梧,一任感情的“發泄”。他說:“惟作草能發泄吾人胸中之余蘊。”【6】草書只是他表達感情的符號。他用生命的火焰將其“四體書”烤熟,他用大草的氣象一統“四體書”,情趣外溢,筆法、風神出入鐘、王而盤桓于隋唐。這一時期,他一面享受著夢想飛翔的快樂,創作出許多佳作,如《草書杜甫詩》、《四體書書譜》及大量的手札等,另一方面帶著神圣的使命完成了《草書草訣歌》。
第三時期(1975——1977年):使命與夢想合二為一,草書創作達到巔峰。
在1975年前后,他有一次全面反思自己的草書創作,高二適把目光轉向《平復帖》以及從《平復帖》得法的楊凝式,高二適認為此皆“運筆猶存篆法”,【7】 “以禿筆作稿草”?!?】并認真研習,風格鮮明的“高體”已形成,高二適在致學生費在山信中說:“我近從事五代人楊風子書,過此一關,即無敵于天下矣?!?【9】他的草書創作已經進入無技巧狀態。這一時期代表作有《為振閣書對聯》、《秦老詩逋詩軸》、《狂草杜甫詩卷》、《廣陵才子詩》、《陶公詩》等。此類作品線形一改一味瘦硬、暢達而增加豐碩、生澀,更多洋溢著天真爛漫的氣息,其線質得陸機、楊風子之精髓,同時高老使用漲墨法,通過水墨來沖淡他以前的雄強鐵陣的方式,使“宏大敘事”都熔鑄在和平之中,以達到“中和之美”。當使命和夢想合而為一時,高二適的草書創作也就戛然而止。生命沒有給高二適闊綽的時間,但在他平凡而光輝的歲月里,并沒有留下人生的遺憾。
二
清代楊守敬在《學書邇言?緒論》中指出學書有三要:“天分”、“品高”、“學富”。然后說明學問對書家的重要作用,“學富,胸羅萬有,書卷氣自然溢于行間,古之大家莫不備此,斷未有胸無點墨而能超軼等倫者也?!薄?0】書法尤其是草書的至高境界皆由學養滋潤而成,這已經成為普遍的共識?!缎蜁V》評唐杜牧書法“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里。” 【11】這點用在高二適身上一點都不為過,高二適的草書創作與其國學研究互為表里。
1965年7月,章士釗先生在致毛澤東主席的信中稱高二適為“巍然一碩書也”。【12】高二適國學博精,“寢饋功深”,“無漏洞可塞”,頗得章士釗賞識,曾多次撰文于香港《文匯報》向世人舉薦。高二適通周易,精老莊,研韓、劉、柳之文,攻杜詩及江西詩派。他對自己的國學也頗為自信:“群推國士無雙手,我自南金第一人”,【13】“五行秀氣誰為主,天下文章自在身”?!?4】1962年2月,章士釗撰寫《柳文指要》(后作為國禮被周恩來總理送給前來訪華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對柳文涉及的周易之辨不甚明了,遂邀高二適至京演示講解周易。但為慎重起見,章士釗在出版《柳文指要》時,收錄的仍然是高二適所作的《柳子厚<與劉禹錫論周易九六論書>后題》、《跋劉賓客天論》兩文。高二適在所著的《劉賓客文集校錄》序言中聲稱章士釗“欲圖與小子適并肩廁入中唐劉柳大師之講壇?!?【15】可見高二適在國學研究的深度和他的夢想。在“蘭亭論辨”中,高二適之所以第一個勇于向郭沫若發難,其動力既有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個性使然,更有他對事業的神圣追求,如果否了《蘭亭序》,那么高二適完成“昌明章草,推尊草圣之功”的使命就毫無意義,同時他草書創作參照的最高標準——草圣王羲之轟然倒下,自己的夢想也就變得虛妄。
高二適深得周易之“變”、“通”精髓,他的治學不是掉書袋、墨守成規、人云亦云,而是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出入千百年,縱橫數百家,取法于其中,又超乎象外,成為他治學為藝的準則:
講宗法,尊師承、株株于流派者,均非佳致。要之出入千數百年,縱橫于百數十家,取長補短,自得其樂,而又超于象外。(題《聲調三調》)【16】
正因為高二適深諳國學,站在中國文化的制高點上,并以上下貫通,左右逢源的氣概,打通文、史、哲、藝,故而形成了他志高膽大、品潔趣雅的審美訴求。這種審美訴求一旦落實到草書創作上,定然會讓他精鶩八極,神游萬里,而又收攏于鼓掌之上。厚實的國學底蘊為高二適草書創作提高必備的文化支撐。周易、《老子》為高二適的草書創作提供了必要的哲學思辨,他打破楷、行、章草、狂草的界限,化有為無,然后重新整合,于無中生有,他將楷之莊、行之秀、章草之樸、狂草之舞融合在一起,組成一個瑰麗的世界?!肚f子》為高二適的草書創作提供了足夠的想象空間,《莊子?達生》說:“忘足,履之適也;忘要,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不內變,不外從,事會之適也;始乎適而未嘗不適也,忘適之適也?!?【17】“忘適之適”是對高二適名字“二適”的最好詮釋,取“二適”為名充分展現出任我行的自信和不斷自我超越的精神。唐張旭見公主與擔夫爭道,懷素觀夏云多奇峰皆悟得草法,而高二適讀史吟詩亦能悟得筆法:
吾嘗謂中國文化中有三大寶物,即史遷之文,右軍之書,杜陵之詩是也。而杜詩造法亦與史記、王書同具一副機杼,轉動回旋,強弱高下,無施而不可。而杜于聲律之上,尤覺從容閑暇。雖史遷文章,奇傲不可盡與杜之五、七言為比擬,然凡羲之書帖諸筆法,則杜律無不盡收之也。(題杜甫《驄馬行》)
史遷之文、杜陵之詩、右軍之書皆同一機杼,吟杜詩而得右軍筆法,非法眼不能窺其端倪。厚實的國學、奇逸的想象、超拔的悟性,使高二適與同時代的書家拉開距離,在草書創作上他執意獨辟蹊徑,探古訪源,從文化學的高度審視自己的草書創作,他用一生的時間積蓄自己,矯正自己,創造自己,即使外面很喧鬧,但他仍能以大隱于市的胸襟,從容自若地執著于文化夢想。他曾作吟聯作詩云:“而此草章為世寫,豈有詩禮終平庸。”“隸草千年成絕業,而今捉筆有傳書?!薄按思贾两裎灏倌?,請持草圣論公道。”高二適的草書高古、俊逸、大氣,既有風檣陣馬的氣勢,又有小橋流水般意境。高二適草書與國學互為表里,在當代堪稱典范。
三
感性讓心靈的張力得到最大的釋放,它試圖擺脫外在的強制力量,創造出純粹的藝術形式。美國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馬爾庫塞認為:“把形式上升為一種必然性的存在,上升為超越了趣味和通感等所有主觀多樣性的普遍性東西”,還需要理性的介入?!皽贤ㄖ行院屠硇缘南胂罅Γ斔蔀閷嵺`的東西后,就是‘生產性’的東西了,這意味著它在現實的重構中成為一股指導力量”,【20】高二適從來就不缺既能夠創造出純粹形式又支配著重構重任的想象力。他總是把創作理念付諸實踐,以驗證心靈的想象力,然后否定、調整、豐富自己的想象力,形成新的理念,再實踐。就這樣在否定之否定中,將草書創作推向一個又一個新高峰。
白焦在《云間言藝錄》中說:“草書不從晉人入,終日無是處?!薄?1】但是高二適比他走得更遠、更徹底,高二適在年逾半百之際回顧草書創作得失時說:
余不敏,幼承先人余業,篤嗜臨池,然草書無法,中心疚之,不得已,乃日取《唐本十七帖》、《澄清堂帖》、《淳化閣帖》、《淳熙秘閣續帖》諸本,專攻王羲之,習之既久,遂得稍悟真草之書:非由草隸篆入門,不能得其正軌焉?!?2】
這其中一“疚”一“悟”,可見高氏的心路歷程,草書創作的密碼正一點一點地被他破譯。至此,他發憤搜求章草各種版本,旁搜博考,則擇善而從,費時十載,七次易稿,終成填補當代章草研究空白的專著《新定急就章及考證》。其間高二適的草書創作也是同步進行,他在大量的題跋中透露了這一時期的收獲:
擬日寫一章,以驗進益。(題《急就章》)
甲辰大暑,臨此最勤。舒父氏年六二矣。右軍筆法始稍解矣。嗟嗟,卅年功夫得此耳!
親見右軍操觚不過如此耳。
此帖均屬草隸筆法,足微右軍書跡由章變為今草,斯其初祖耳。(題《唐拓十七帖》)
余作草書以章草八分行書相間為之,(著重號為筆者所加,下同)此王右軍法也。(題《墨池編》)【23】
人言高二適很自負,常以“草圣”自居,但不知這狂言的背后,是他對草書創作的悟徹和自信,雖然他還完全沒有登上草書創作的巔峰,但其“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眼識,足以讓他君臨天下。他批懷素《自敘帖》不足道——“千年書人不識草” 【24】題《懷素自敘帖》,評宋人筆法俗——“草不兼章,罔成規范” 【25】題《宋四家真跡》,罵沈曾植書札枉有書名——“字形拙劣” 【26】。諸如此類的批評,不是為嘩然取寵,而是基于他率真的個性,基于他對草書創作感性的把握和理性的深度思考,這為我們今天的草書學習和創作提供了另一種思維方式。
這種思維方式就是一種縱橫捭闔、感性與理性互融的審美模式。高二適勃郁、孤傲、耿介的氣質與杜詩、江西詩派神韻一拍即合,而這直接導致了他草書創作理念的形成,杜詩“書貴瘦硬方通神”、“草書非古空雄壯”中的“瘦硬”、“入古”、“雄壯”成為高二適草書創作的審美理念,1966年高二適“臨《宋拓祖石絳帖》,專攻瘦勁一派”:
學唐高宗書三數年,今夕始解瘦勁之氣宜于多筋處求之。(題《大唐紀功頌》)
此碑結體瘦勁,久寫有益,見清剛之氣生于毫端,其高妙大為獨步云。
能于細致中求莽放尤難。(題《李貞武碑》)【27】
可以說杜詩激發出高二適理性的火花,成就了他的夢想。為了免俗,他又從書法本體作深度思考。“方筆圓勢”、“古質今妍”是高二適實現其審美理念的基本訴求。
王帖草不脫隸,傳世宋拓本中蓋未有如此刻之圓渾者。世傳方筆圓勢,八面拱心,故當于此中求之矣。(題《唐拓十七帖》)
方筆圓勢,晉人書之妙處盡在是矣。(題《宋拓祖石絳帖》
草法在點畫,即“方筆圓勢”四字而已。(跋《安吳論書》)
懷素書雕疏,不得方筆圓勁,此其所短也。(題懷素《瑞石帖》)【28】
盡管高二適在題《李貞武碑》時稱:“書法無俊秀之氣,不得謂為藝事?!?但他始終恪守入古之法:
章草為今草之祖,學之善,則筆法亦與之變化入古,斯不落于俗矣。(題《松江本急就章》)【29】
藝術創作一旦有思想的介入,必將使其站在藝術的制高點,但理性這東西是雙刃劍,它在使人有深度的同時也會讓人作繭自縛,此時唯有超強的感性方能釋放出巨大都是藝術張力。高二適強調草書創作要“有所寄托”、“乘興而發”,切不可雕琢為之。他常常逍遙于夢想里,讓感性進入自由狀態,最大可能地創造純粹藝術形式,:
凡書要有葷確不平之氣。(題宋克書《唐張懷瓘論用筆十法》)
凡人有作,須有所寄托,不然,則字匠之為,有識者定嗤之以鼻也。(致徐純原信札)
草書即須乘興而發,始能為之,此草書不二法門。
吾今知作書惟作草能發泄吾胸中之余蘊,如心有悲愁抑郁,起而作草最為能解也。又,凡人有抑悒不平之氣,作草亦可解也。(跋《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30】
高二適以非凡的想象力大隱于市,暢游在理性的世界和感性的王國里,醉心于神圣的使命和美麗的夢想之中。
四
在高二適眼里“世人無我,我無世人” 【31】
在幾十年的草書創作生涯中,特立獨行的高二適以國學為支撐,以勤勉為推手,以使命和夢想為動力,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語言系統,這個系統由經典筆法、草法和自我造型、內在精氣所構成。為了建構這個系統,高二適用了40多年的功夫做準備、做鋪墊,在這數十年里,他潛心研習正、行、隸,兩爨、《龍藏寺碑》、《房梁公碑》、《懷仁集王書圣教序》、《晉祠銘》、《溫泉銘》、《石門頌》、《西狹頌》、《封龍山頌》、《楊淮表記》等都是高氏日課臨寫之碑,不少碑帖一寫就是幾年、十幾年,如《龍藏寺碑》高二適前后臨寫近30年。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高二適在重慶作字,沈尹默“告行老(即章士釗)稱”高二適“三百年來無此筆法”,解放后,高二適在上?!皩遗c秋明(即沈尹默)晤談,事隔二十余歲,(潘)伯鷹仍舉此陳事為笑爾”?!?2】如果高二適就憑此功力,在當今書壇足以爭得一席之地。但他沒有停止,他在50多歲帶著從容,帶著自信,突然轉向——專攻草書。為悟徹草書,他一頭扎進故紙堆,帶著審視的目光,從章草、二王,到唐天皇、文皇、顛張狂素,再到楊凝式,最后是楊維楨、宋克、康里子山無一缺漏,盡收筆下,形成了高二適草書世界的多元符號。但是高二適對經典也不是一味盲從,而是批評地吸收。如對二王:獻之書骨法優。大令筆法純是篆理,此右軍似不逮耶。(題《淳化閣帖卷九?王獻之》)【33】對懷素:此《苦筍帖》尤怪,何名之尤哉?(題《苦筍帖》)此的是懷素書也,滑筆不可取。(題《明刻懷素千字文》)對宋克:宋仲溫書波險太過,筋距溢出,遂成佻卞。(題《宋仲溫杜詩<北征>》)【34】
高二適草書創作的經典傳承符號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點畫以二王、魏晉為歸依,故其筆法精到,滿紙氤氳,書卷氣十足,雅韻而不流俗。吾書隸、楷、草、章,當以鐘繇、梁鵠、皇象、索靖諸家為師,而行草則一準右軍筆法。(題《月儀》、《出師頌》合帖)右軍行草勢長,大令則多平褊,此乃鐘太傅家法也。二適書成大家,將于此中求矣。(題《淳化閣帖?卷九?王獻之》)【35】
二是以章草為根基,故能高古不失。他始終沿著這條路向前邁進:“若草法從章法來,則高古無失筆矣?!薄棒?、獻今草有別開生面之處,倘用章法求之,定能超唐邁宋。” 【36】
三是運筆得篆理,線條圓勁,如錐畫沙、屋漏痕。草書運筆用篆理是高二適從王獻之大草處悟得的,“大令筆法純用篆理”,“憲侯以草為篆,吾意系從《權量》出,惟欲釋秦石而廣之,豈非駕獻之耶?” 【37】
四是氣勢得懷素神韻,故其下筆驚雷崩石,霧靄流嵐,一派蒼茫。“素師筆通神明山岳,其所自來,直張長史重世耳?!?/span>鳧草書應有山岳震動、江河奔放之勢。(題懷素《千字文》)【38】
多元的古典符號,增添了高二適草書的藝術含量,但是高二適絕不因此沾沾自喜,也絕不惟古是從,他在《<蘭亭序>的真偽駁議》一文中表示:“吾素不樂隨人俯仰計?!?【39】確實他為人、為學、為文、為藝,均特立獨行。他一生浸淫于墨海,不是為復古,而是為塑造一個全新的自我,實現自己的夢想——與王羲之同守草書長河的兩端。宋曹云:“必以古人為法,而后能悟生與古法之外也。悟生與古法之外,而后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40】高二適就是要守古為新,就是要以多元為根基并從中突圍,立自己草書創作的“家法”。這個家法就是“和”、“化”、“適”。
“和”即是和諧,沖而不犯。高二適草書創作是古之“四體書”的繼承和發展,他在題宋克書《唐張懷瓘論用筆十法》中說:“四體書。宋仲溫始為之,吾今又大昌其妙。” 【41】將真、行、今草、章草并于一紙,不是簡單的拼湊,而是使之糅合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宋克、康里子山都在此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但高二適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他們的不足:“元末明初人,能書而不識章學之本,下到清末羅振玉、王國維均有不識章出處”,“章書即元明諸家如趙子昂、宋克、鄧文原,亦不盡識。故只依樣葫蘆?!?【42】 “不識章學之本”、“依樣畫葫蘆”是歷來寫章草的詬病。要打通“四體書”,實現整體的和諧,他從宋克的草書中悟得“四體書”“其勝處在精氣內含沖和”?!?3】 如何達到“沖和”?高二適認為“作字如只恃一副本領,而無隨時隨地隨人變換轉換之功,終非大家數也?!?【43】高氏自由轉換的本領有兩個:一是用章草筆意統領真、行、今草,使每一個字的筆法相近,筆意相通,這樣真書就少一份整飭,多一份活絡;行書就少一份輕佻,多一份厚重;今草就少一份滑溜、俗氣,多一份質樸、高古,如此就形成相對統一的格調。二是用行草、大草的氣勢貫通每一個字,形成一種攝人心魄的行氣,這種行氣都統一到高古、儒雅、大氣的氣息中。
“化”即是化字型,化筆法。高二適在題《宋仲溫書杜詩<北征>》時云:“草書點染曳帶之間,若斷若續,婉轉生趣,而鋒棱宛然,真意不失,此為入神?!?【45】而章草字型多平褊,挑筆太多,不便于上下勾連,設若沒有這“點染曳帶”,又如何入神?即使是宋克、康里子山猶不能治此病垢。高二適卻大膽變扁為長,并削減捺劃和挑筆,這一小小的字型轉化,讓高二適的草書創作到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在他的筆下今草與章草之間的一堵墻被徹底推倒了,用今草筆法寫章草,用章草的點畫寫今草,成為高氏特有的字型、字法。高二適的野心還不止于此,他的草書創作要熔鑄三大系統,即正書系統(包括楷書、隸書)、行書系統、草書系統(包括今草、章草)。為了實現這一宏大的夢想,他要求自己的創作,一是將線條“化方為圓,削繁為簡”,又“隱勁于圓,藏巧于拙” 【46】,二是筆法、使轉隨意轉化,以我手寫我心,“凡大草熟而能動,宜在意,不求筆筆拘執?!薄皩懘舜蟛?,須當隨意轉、信手側,不宜故作欹傾姿態也” 【47】。三是意境“復古而能變” 【48】。
“適”即是高二適把自己設定的藝術境界為“無適而不可”、“適我所適” 【49】。這里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得魚忘筌,得道忘技。1974年11月高二適在致費在山的信札中說:“孫虔禮《書譜》:‘任筆為體,聚墨成形?!瘍烧Z確可當金針度世,念之哉,念之哉?!?【50】為了得到黃庭堅所說的“心不知手,手不知心”的境界,高二適皓首于經典之中,就像《莊子?知北游》中那位捶鉤者,幾十年都是“于物無視也,非鉤無察也?!?【51】終修成庖丁解牛之技。由于當時物質條件的制約,高二適少有大幅巨制,他草書創作的成就集中體現在大量的書札中,他的這些書札可以說是二王書札書法藝術的又一高峰。其內容龐雜,涵蓋了他為學、為文、為藝、為父、為師、為友等所有方面。他借助于書法,將生活藝術化了,或者是進行的藝術化的生活。有時盈寸素紙,寥寥數行也可于掌上把玩;有時一通手札即是天成的橫批、手卷,令人愛不釋手,此是書耶?信耶?渾然不知,只道是高氏一任自然,如有神來之筆,不知從何而來,又不知駛向何處,但細察之,則是筆筆有源,氣象萬千,知、情、行、意無所不有,此所謂老子的“有生于無”、“大象無形”。這也就進入到第二個層面,即任逍遙、舍我其誰的精神境界。宗白華先生在《中西畫法所表現的空間意識》中說:“書法中所謂氣勢,所謂結構,所謂力透紙背,都是表現書法的空間意境?!薄?2】在高二適草書空間意境里,我們能夠清晰地窺視到他深厚的國學背景,悲天憫人的文化情節,重振草書的使命以及獨立于當代書壇唯我“書圣”的夢想和自信。
固然高二適的草書創作仍有某些缺陷,但我們不必求全責備,就像我們不能要求李白、杜甫創作長篇小說一樣,歷史只給他們一隅空間,讓他們用一根小小的火柴來劃亮天空。雖然只是那么一瞬間,但他們已完成了全部的使命,消失了便也是永恒。高二適的草書創作為我們編纂了一個美麗的神話,同時他又告訴我們這個神話并不遙遠,只要我們扎進傳統文化,帶著崇高的使命,勤奮耕耘,守古為新,一定會迎來自己的光榮與夢想。
參考文獻資料
【1】【4】題《澄清堂法帖》,《高二適研究》,南京博物院《東南文化》雜志社,1997年增刊。
【2】【3】【22】【39】高二適,《新定急就章及考證?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版。
【5】【6】【12】【13】【14】【15】【16】【18】【19】【23】【27】【28】【29】【30】
【33】【34】【35】【38】【41】【44】【45】【49】《高二適研究》,南京博物院《東南文化》雜志社,1997年增刊。
【7】 清 ?安歧,《墨緣匯觀》,見《中國書法史演義》,殷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第48頁。
【8】 明 ?詹景鳳,《東南玄覽編》,見《中國書法史演義》,殷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48頁。
【9】致費在山信札
【10】 清?楊守敬,《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712頁。
【11】 宋《宣和書譜》,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82頁。
【17】莊子《莊子淺注》,曹基礎著,中華書局,1982年10月第1版,第186頁。
【20】 [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審美之維》,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105頁。
【21】 白蕉,《書法》,2007年12月。
【24】題《懷素自敘帖》,《高二適研究》,南京博物院《東南文化》雜志社,1997年增刊。
【25】題《宋四家真跡》,同上。
【26】《絳帖》跋文,同上。
【31】題《月儀》、《出師頌》合帖,同上。
【32】致費在山信札
【36】題《月儀》、《出師頌》合帖,《高二適研究》,南京博物院《東南文化》雜志社,1997年增刊。
【37】題《嶧山碑》,同上。
【40】 清?宋曹,《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第572頁。
【42】致費在山信札
【43】題《宋仲溫杜詩<北征>》,《高二適研究》,南京博物院《東南文化》雜志社,1997年增刊。
【46】題《楊凝式帖》,同上。
【47】題懷素《千字文》,同上。
【48】題《宋仲溫急就章真跡》,同上。
【50】宋?黃庭堅《宋代書論》,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62頁。
【51】同【17】第338頁。
【52】 宗白華,《美學漫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第1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