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百年浦口站修繕記憶留文化——淺談浦口火車站的保護與利用
浦口火車站,又稱南京西站,始建于1914年,是當年津浦鐵路的終起點,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浦口歷來為南北交通的要沖,是接通大江南北的咽喉之地,在長江大橋未通車前,浦口火車站則是這咽喉的象征。車站大樓座落在浦口江邊,遠瞰南京,平吞江瀨,實為浦口境內一大觀。今年正值浦口火車站建成一百周年,在浦口區文化繁榮發展的今天,它的保護與利用也不容忽視。
作為浦口未來文化建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打造一個浦口地區的民國文化影視基地。
首要任務——明確歷史意義、搜尋文化焦點。在中國近代史上,浦口火車站是一個經常出現的地名,孫中山靈柩運達南京、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朱自清《背影》中的鏡頭皆發生于此,具有獨特的民國特色,蘊含著深厚的民國歷史底蘊,歷史文化價值極高。浦口火車站不僅是全國唯一保存了民國特色的火車站,同時也是國內首個得以完整保留歷史風貌的“百年老火車站”。這樣的“民國記憶”是值得珍惜的,這樣的民國文化也是寶貴的。
在如今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洪流之中,與同類型文化事物的不同之處是發展的重點和難點。浦口火車站原始的民國文化風貌是其它人造景觀所不能比擬的,而它作為火車站這樣一個曾具有商業性質和實業資質的單位在文化建設中也是其它純文化景點所無法具備的亮點。因此,我們應抓住浦口站的民國風貌這一特點對其進行保護、宣傳與利用。
著眼當下——注重文物保護、積極修繕復建。2010年8月18日,南京市規劃局對《浦口火車站歷史風貌區保護規劃》進行公示,包括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將被修繕保護。根據規劃,建于1914年的南京北站主體大樓(原浦口火車站主體大樓)、南京北站月臺和雨廊(原浦口火車站月臺和雨廊)、中山停靈臺、南京北站派出所(原浦口火車站車務段大樓)、南京北站售票處(原浦口火車站電報房),建于1920年的浦口電廠,這6處建筑將進行修繕保護。興浦路郵政支局(原浦口郵局)、兵營舊址、紅房子(原津浦鐵路局高級職工住宅樓)、民居(慰安所)舊址雖然不屬于文保單位,但4處歷史建筑也將進行修繕保護。瞭望塔在風貌區內異地選址復建,成為該地區另一處標志性建筑。
除了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統一規劃外,作為浦口區的普通民眾,我們也應積極投身對浦口火車站的保護工作中,至少從不破壞做起,做到文明游覽。
展望未來——打造文化產業、筑造影視基地。近年來逐漸成為以民國為背景的電影及電視劇的重要外景基地。熱播一時的《情深深雨蒙蒙》《金粉世家》、大制作《國歌》等均在此取景。南京廣播電視臺副臺長陸群認為:“浦口站的建筑都是原汁原味的英式房子,出站百余米就是水運碼頭,這在全國都很少見。如果浦口站能建設成一個設施完備的影視基地,肯定會為南京吸引來更多劇組,甚至可以發展旅游,打造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順應時下發展潮流,經濟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們應積極著眼于文化產業的建設,以文化帶動經濟,再利用經濟優勢大力發展文化。
浦口火車站從1914到2014,走過了百年的風雨,見證了無數歷史時刻,也保留了太多的離別回憶。在大力發展文化的今天,我們積極保護利用浦口火車站是歷史的選擇;在可以望得見的美好明天,希望浦口火車站能成為浦口區繼求雨山、珍珠泉、老山等自然景區之外的一張文化名片。
名人館(王曉樂)